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筆記】好火伴見面會 議題四:建立一個公平互惠共享的城市

【講者簡介】


講者7陳孟凱/ 合樸農學市集
【合樸農學】的發起人,美國電機博士,曾任職於科技公司的經理人,在一次的家人重病中重新體認到健康的重要性,歸國回到老家台中推動「合樸農學市集」,串連產地與餐桌,運用「社群力」試圖搭起消費者和農友的橋樑。2015年在台中成立【樹合苑】,作為美好生活的具體實踐場域,打造一個生產者與消費者相遇的空間,開創出融會城市與鄉村的新形態生活方式。

講者8李柏毅/ 人生百味
李柏毅,【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現為菜鳥政治工作者。大學、碩班念的都是與資本、效率有關的經濟、管理,但心裡相信的卻是人際之間基於平等的互助、信任。共享不應只看經濟產值,重要的是能否重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

【陳孟凱–我們相信,美好生活需要眾人合作,和諧、志願地簡樸過活】



說到合樸農學市集,是從營養的飲食出發深化到無毒農業再到友善環境;結合社群協力的系統。從中發展出對於永續生活設計的機制是由常民主導 > 專家協助,最具體的例子就是【樹合苑】的成立過程。



講故事之前要提到樸門設計原則看待問題的切入,將看待系統的角度拉高,問題就會轉變成資源。表示樹合苑在大家現在看到的成果之前,這段過程遇到相當多的困難,但這就是轉換問題成為資源的機會。



原本樹合苑空間的前身是釣蝦場,基地中諾大的釣蝦池、養蝦池、貨櫃屋都是我們遇到的困難,而也從資源再利用的設計初衷逐一轉換為講座空間、生態滯洪池、舒適的營業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可以看到奮力利用資源的累積,例如木棧板的利用、汽車避震器的再生家具…比比皆是。

我們在這段過程中學習到,關於合樸的幸福學:社群力就是經濟力。

美好生活的具體實踐:合樸農學市集
http://goo.gl/Eohd8F
合樸農學市集-雨林咖啡與樹合苑一起選擇美好的生活方式
http://goo.gl/jAAVM3

--


【李柏毅–弱勢不是被切割出來的特殊族群,而是流動的、可被改變的狀態】



透過在參與318學運的日子中,看見資源回收的長輩透過逐點蒐集的過程啟發了以社群力量mapping可回收資源地圖,發現具有主題號召的社群力量是相當可觀的。再之後以萬華區為運動基地,以剩食資源作背景,集合街友議題去傳遞循環、共享的觀念。


社會上對於剩食是容易接觸與思考的,反觀街友是社會不輕易理解的市民,但卻是最需要資源互助的族群。因此,經營人生百味的兩年之間,我們持續思考【共造】的方法。

第一步,了解彼此
第二步,找出媒介
第三步,號召行動

這是以活動促成社群之間的理解,才能走出互助的第一步以達到共造目標。

清楚認知彼此階級、權力的落差,但別將對方看作是問題、需要被拯救的弱勢,而是一起創造新觀念的夥伴。

人生百味網頁
http://doyouaflavor.tw/
報導:分享剩食,讓生活嚐起來更豐美
http://goo.gl/JNbCcn

--


【Q&A與議題交流討論



Q合作概念是以共同價值觀的人聚集,會不會就等於限制了他人的狀況,如果轉換成以區域進行,那價值觀轉換不過來的族群,如何去面對與解決?
李柏毅:當每個人有不同價值觀,就開放機會讓他們參與,不用急著改變他們。找到願意傾聽的族群,讓他們擴散會更有力量。

陳孟凱:這就是社群,不要強加價值觀到他人,竭力做好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

Q街友會因為拿剩食而排斥嗎?覺得不受尊重?
李柏毅:當然會遇到認為不受尊重的人,我們的經驗是「不要有差別心」將他們是街友的看法放下就會輕鬆得多。

陳孟凱:活在當下,能做好的就盡力。合樸的思考不是以市場思考或是差異化思考,而是以我要吃什麼?社群要吃什麼?當然會有資源過剩的真實狀況,這就是接下來的交換與循環機制,正式合樸運作的方式,將真正的資源送到要用的人手上。

Q除了群幕平台的管道,如何只募資源不是錢?
陳孟凱:在成事過程中,會需要許多專業合力,這時候是將幕錢的概念轉換成人力或是物品的交換。

Q社群如何跨區域的合作或是解決問題?可以怎麼克服機制?
陳孟凱:每個地方有自己的問題、機制、社群,合樸更傾向輸出經驗讓合作可能性更高

李柏毅:促成在地社群讓機制發展會更有效果,更長久。因地制宜之下,也不用凡事由我。

蘇民:社群的初衷是由議題發芽,所以跨域是將經驗分享,找出接地氣的團體是什麼?起首式由什麼事件開端?像是米蘭世博會以珍珠奶茶開啟了機會的大門,但是接下來以食物為媒介要訴諸的要重新根據不同地方需求思考。

Q有沒有類似荷蘭案例間設置的SOP
董敏筑:當一個空間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背景,必須要了解現況與未來要扮演的角色。而方向清楚,修正的過程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沒有既定又適合所有地方的SOP,僅能說是針對議題提出。歐洲相對台灣而言是較早發展循環經濟的議題,當然可以從案例中去發掘更適地適宜的方法。

Q社企中有許多是為了小農,又如何讓這些社企互相與合作,成為更有力的平台?
陳孟凱:在實際上有真的遇到這樣的問題,所以像之前提問的SOP在努力的目標是提出方法論比操作規範更具體。

龔紋莎:曾經也不斷有人詢問我如何成為平台?但要回應的更是要問自己:想做什麼?

Q如果2020要發起一個台灣永續的運動,要是什麼組成這個運動?
李柏毅:永續這個題目會有三個層面,次遞各是經濟、環境、、社會,我自己最重視的是社會永續,因為人際是連結的關鍵。不同群體之間的連結,因為這才是完整的生活圈。去理解每個族群遇到的困難而找到方法解決,我想最重要的永續是能共存共榮的社會。

Q當你要倡議一件事情時,會用什麼方法?
循環經濟基金會:循環經濟倡議的是【這個資源是不斷可被循環利用的】這些需要被結構化,我們也正在努力的是輸出給政府概念,將外部成本內部化。

Q邀請外籍移民來參加社區活動的時候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
張正:以問候開始,就像是日常我們會以台語「哩後」親切地問候開始。也可以增加對他們的認識,因為有很多隔閡是因為彼此的陌生而發生的。

Q與其讓小農發展品牌,社群中消費者可以持續性預付他未來將會消費的金額對小農,算像手機預付卡的感覺這是可行的嗎?
菜市長民眾(陳沅蓀):好食機的菜市長機制就是讓將自己孰悉的生產者、安心的好食材,分享給親朋好友共同購買。而預付卡模式在實際操作的過程遇到幾個問題,一是集貨壓力再來是產銷成本會提高,所以有很多要克服。

【筆記】好火伴見面會 議題三:區域是生命共同體

【講者簡介】


講者5蘇民/ CxCity
為【CxCITY從我到我們】召集人。從迷走建築活動開始、到近期的OPTOGO、國家外帶館、Taiwan Redesign,CxCITY以不限特定專業、年齡與價值觀限制的跨領域多面向組織自居。現正積極以聯合策畫的方式跨界尋找合作,舉辦工作營、創業課程、群眾創作及展覽等,藉此引領參與者意識、觸碰至問題的核心,致力於建立群眾與都市間溝通的平台。

講者6張正/ 四方文創
創辦為東南亞在台人士服務的《四方報》,接連發起了諸如 《唱四方》節目、移民工文學獎、以及「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台灣」等活動,也在中和地區及桃園後火車站創辦了【燦爛時光】及【望見書間】等東南亞主題書店,除服務東南亞移工和新移民外,藉由藝術作品的展示,也促進台灣人和他們彼此了解的機會。

--


【蘇民–跨越地界的資源以主題設計社會,促成社群動起來



在時代的推進下,台灣資源不斷重新整理,民間也更多自發性覺醒活動,時間來到2015年,世博會以食物為主題在義大利米蘭舉辦,台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以民間社團力量自主參展。這些累積意義是,台灣給那些沒有參加世博會的國家信心,展現出超越國際的區域資源整合。

跨出去,是重要的策略,在2015年世博會以飲食文化把台灣「外帶」到國際平台。在URS partne作了一次行動企劃,用食物將外國人找到台灣來的計畫是「來去寶藏巖住一晚,創意工作營」將交流的事情深化,每個人都可以透過一家一菜的飲食文化、生活故事、特色風景等來傳達與塑型台灣印象。

設計公民運動是什麼?我詮釋它是將設計精神寓於公民生活的事件運動。就在2016年3月經由高鐵票議題,引起設計師們對生活需求、使用實用度、設計美感之間的關係作了許多闡述,也引起相當多的討論,這凸顯了所有人都擁有詮釋權,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將之運用在公民參與甚至是公民力量輸出。

可能會有聲音表示在討論未來議題上,缺乏討論標的。提供給各位一項消息是就在近日,聯合國發展了17項未來生活的指標,不要懼怕我們描繪的目標太遠或太高,在適當的運用區域合作關係和社群組織,很多事情都可以發生。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http://goo.gl/owg43N
專題:米蘭世博台灣館
http://goo.gl/qGF3nl
來去寶藏巖住一晚,創意工作營
http://goo.gl/k1gRfb

--


【張正–多元文化不應偏廢任何一種在台灣生活圈中的聲音



四方報(註一)的歷史有10年了,回溯自己當初為什麼要開始這件事,要從當初在「立報」工作的經驗來談起,還記得立報的宗旨是:建造一個多元乾淨的台灣社會。而辦四方報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提供一個平台,讓移工與移民們的聲音被聽到,除了新聞之外,有很大量內容是讀者來稿構成,有些甚至是將信件直接掃瞄刊登。

當然時至今日在媒體工具的演變上,紙本刊物面對瓶頸,所以四方報已於近日停刊了。但也在此時,有電視頻道邀請製作一個公益型節目,順著這個機會因運促生了【唱四方】的節目,都成為移工或是大家俗稱的外配一個發聲的管道。
我們的觀點是,這些來到台灣工作的新移民已經是台灣的一部分,他們的文化與生命經驗豐富了台灣,亦是台灣文學的一部分。這會是台北、台灣怎麼對未來的想像,因此孕育了「新移民文學獎」。

說到現在進行式的是經營一間名為【燦爛時光】的東南亞主題書店,以只借不賣的書籍流通模式營運,而書籍的來源是透過到東南亞旅行的人帶回一本書來,而書店的藏書也會固定到外縣市交流。

台灣媒體在長期以來都是主流的權力社群掌握,四方報主動積極地讓多元聲音曝光,試圖讓社群間互相理解與看見彼此的公共空間,唯有認識才有生命共同體的契機。

註一:至2011年5月為止,該報是全台灣唯一在台灣製作、以越╱泰╱柬文為主、中文為輔的定期刊物

為異鄉人發聲的報紙-四方報
http://goo.gl/a1jjlJ
唱四方
http://goo.gl/ewW2lG
原《四方報》編輯團隊成立新媒體《移人》
http://mpark.news/

--

【Q&A


Q2050預算已經刪掉
蘇民:回應2050預算已經被刪掉以及如何參與的提問,其實是每個人都在走向2050的路上,只要參與這件事不用預算都會發生。找出切入文化的表徵,就像2015米蘭世博會台灣食物,食材、烹飪方式等許多都傳遞了文化價值,當然文化是可以具象並且可以輸出,剛剛提到香港公民力量的反輸出,就是反轉公民力量。

Q如何導正我們自己人的態度?遇到外國勞工時,可以主動表現善意與微笑?
張正:去了解他們是很簡單的,到公園走一趟,走出第一步。最普遍反映的問題當然就是工作之餘沒有休息的時間,當我們接收到這樣的訊息時,推動改變就是我們的事情。

最近的議題是能不能開放外籍人士的參政權?相對我們而言,總是在社區活動的新移民甚至比外出工作的台灣人更了解這個地方需求,當然是深入思考的問題。辦報籌備準備最多的是對受訪者與議題做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