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筆記】好火伴見面會 議題三:區域是生命共同體

【講者簡介】


講者5蘇民/ CxCity
為【CxCITY從我到我們】召集人。從迷走建築活動開始、到近期的OPTOGO、國家外帶館、Taiwan Redesign,CxCITY以不限特定專業、年齡與價值觀限制的跨領域多面向組織自居。現正積極以聯合策畫的方式跨界尋找合作,舉辦工作營、創業課程、群眾創作及展覽等,藉此引領參與者意識、觸碰至問題的核心,致力於建立群眾與都市間溝通的平台。

講者6張正/ 四方文創
創辦為東南亞在台人士服務的《四方報》,接連發起了諸如 《唱四方》節目、移民工文學獎、以及「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台灣」等活動,也在中和地區及桃園後火車站創辦了【燦爛時光】及【望見書間】等東南亞主題書店,除服務東南亞移工和新移民外,藉由藝術作品的展示,也促進台灣人和他們彼此了解的機會。

--


【蘇民–跨越地界的資源以主題設計社會,促成社群動起來



在時代的推進下,台灣資源不斷重新整理,民間也更多自發性覺醒活動,時間來到2015年,世博會以食物為主題在義大利米蘭舉辦,台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以民間社團力量自主參展。這些累積意義是,台灣給那些沒有參加世博會的國家信心,展現出超越國際的區域資源整合。

跨出去,是重要的策略,在2015年世博會以飲食文化把台灣「外帶」到國際平台。在URS partne作了一次行動企劃,用食物將外國人找到台灣來的計畫是「來去寶藏巖住一晚,創意工作營」將交流的事情深化,每個人都可以透過一家一菜的飲食文化、生活故事、特色風景等來傳達與塑型台灣印象。

設計公民運動是什麼?我詮釋它是將設計精神寓於公民生活的事件運動。就在2016年3月經由高鐵票議題,引起設計師們對生活需求、使用實用度、設計美感之間的關係作了許多闡述,也引起相當多的討論,這凸顯了所有人都擁有詮釋權,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將之運用在公民參與甚至是公民力量輸出。

可能會有聲音表示在討論未來議題上,缺乏討論標的。提供給各位一項消息是就在近日,聯合國發展了17項未來生活的指標,不要懼怕我們描繪的目標太遠或太高,在適當的運用區域合作關係和社群組織,很多事情都可以發生。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http://goo.gl/owg43N
專題:米蘭世博台灣館
http://goo.gl/qGF3nl
來去寶藏巖住一晚,創意工作營
http://goo.gl/k1gRfb

--


【張正–多元文化不應偏廢任何一種在台灣生活圈中的聲音



四方報(註一)的歷史有10年了,回溯自己當初為什麼要開始這件事,要從當初在「立報」工作的經驗來談起,還記得立報的宗旨是:建造一個多元乾淨的台灣社會。而辦四方報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提供一個平台,讓移工與移民們的聲音被聽到,除了新聞之外,有很大量內容是讀者來稿構成,有些甚至是將信件直接掃瞄刊登。

當然時至今日在媒體工具的演變上,紙本刊物面對瓶頸,所以四方報已於近日停刊了。但也在此時,有電視頻道邀請製作一個公益型節目,順著這個機會因運促生了【唱四方】的節目,都成為移工或是大家俗稱的外配一個發聲的管道。
我們的觀點是,這些來到台灣工作的新移民已經是台灣的一部分,他們的文化與生命經驗豐富了台灣,亦是台灣文學的一部分。這會是台北、台灣怎麼對未來的想像,因此孕育了「新移民文學獎」。

說到現在進行式的是經營一間名為【燦爛時光】的東南亞主題書店,以只借不賣的書籍流通模式營運,而書籍的來源是透過到東南亞旅行的人帶回一本書來,而書店的藏書也會固定到外縣市交流。

台灣媒體在長期以來都是主流的權力社群掌握,四方報主動積極地讓多元聲音曝光,試圖讓社群間互相理解與看見彼此的公共空間,唯有認識才有生命共同體的契機。

註一:至2011年5月為止,該報是全台灣唯一在台灣製作、以越╱泰╱柬文為主、中文為輔的定期刊物

為異鄉人發聲的報紙-四方報
http://goo.gl/a1jjlJ
唱四方
http://goo.gl/ewW2lG
原《四方報》編輯團隊成立新媒體《移人》
http://mpark.news/

--

【Q&A


Q2050預算已經刪掉
蘇民:回應2050預算已經被刪掉以及如何參與的提問,其實是每個人都在走向2050的路上,只要參與這件事不用預算都會發生。找出切入文化的表徵,就像2015米蘭世博會台灣食物,食材、烹飪方式等許多都傳遞了文化價值,當然文化是可以具象並且可以輸出,剛剛提到香港公民力量的反輸出,就是反轉公民力量。

Q如何導正我們自己人的態度?遇到外國勞工時,可以主動表現善意與微笑?
張正:去了解他們是很簡單的,到公園走一趟,走出第一步。最普遍反映的問題當然就是工作之餘沒有休息的時間,當我們接收到這樣的訊息時,推動改變就是我們的事情。

最近的議題是能不能開放外籍人士的參政權?相對我們而言,總是在社區活動的新移民甚至比外出工作的台灣人更了解這個地方需求,當然是深入思考的問題。辦報籌備準備最多的是對受訪者與議題做功課。